慷慨的意思,慷慨意思解释意义

慷慨激昂

拼音:kāng kǎi jī áng

频率:常用

年代:古代

词性:褒义词

结构:联合式

解释: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绪激昂。

典故出处: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三十六·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成语示例: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他们~,愿意克己节省。”

英文翻译:vehement

慷慨激昂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慷慨激昂是描写人的精神品质吗?

慷慨激昂是一个汉语词语,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是形容人的神态或心情的,不是描写人的精神品质。

【故事】: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访到义士荆轲与高渐离,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一切准备就绪,太子丹率手下着白装送他们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而激昂,感人肺腑,一行人洒泪告别

是:慷慨激昂上战场,慷慨激昂赴国难,慷慨激昂去参军,慷慨激昂巡边防,慷慨激昂练武功,慷慨激昂打豺狼,慷慨激昂上讲台,慷慨激昂去健身,慷慨激昂去抗洪,慷慨激昂去救灾,慷慨激昂驾战车,慷慨激昂斗敌顽,慷慨激昂去泅渡,慷慨激昂灭山火,慷慨激昂精神壮!

慷慨激昂

【近义】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反义】委靡不振、无精打采

【释义】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出处】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用例】在东京聚首时,一谈到国事上来,总要谈得~,而且有点口角流沫。,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慷概激昂这个词不是描写人的精神品质。它是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比如,它可以形容军队。在慷锵有力的乐曲中,某某方队慷概激昂的走过天安门。比如,某某人慷概激昂的演讲。

是的,慷慨形容人大方,不拘小节。

激昂形容人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有力量的意思!

万马奔腾的故事。?

《万马奔腾》来源于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齐·宝力高18岁那年,前往内蒙古自治区林东参加一场那达慕。“当时,那达慕大会上有100匹马进行比赛。最快的马35公里,30分钟就跑完了。过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一匹马进来了,拼命冲过了终点就倒下了。周围很多人都哭了,当时我也掉了眼泪,蒙古马对主人的忠诚感动了我。虽然现在已经过去50年了,我仍然记得当时那匹马,它的呼吸,它的鼻子发出的噗噗声。我想写一首歌颂马的曲子,后来我反复演奏,终于作出《万马奔腾》”齐·宝力高说道。

马儿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作者,出于对大草原、对马的热爱,齐·宝力高写下了这首乐曲,以《万马奔腾》来描绘内蒙古千里草原万马奔腾的壮丽图景,表达了蒙古民族的勤劳、勇敢、忠诚、深沉、粗犷、激昂。

《万马奔腾》来源于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齐·宝力高18岁那年,前往内蒙古自治区林东参加一场那达慕。“当时,那达慕大会上有100匹马进行比赛。最快的马35公里,30分钟就跑完了。过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一匹马进来了,拼命冲过了终点就倒下了。周围很多人都哭了,当时我也掉了眼泪,蒙古马对主人的忠诚感动了我。虽然现在已经过去50年了,我仍然记得当时那匹马,它的呼吸,它的鼻子发出的噗噗声。

成语词目:万马奔腾

成语发音:wàn mǎ bēn téng

成语解释:成千上万匹刀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钱多处白丁横带》:“空中如万马奔腾,树杪似千军拥沓。”

成语示例:外面的万马奔腾似的爆竹声送进他的耳朵里来。他在房里坐不住,便信步走出来。

慷慨激昂的好段赏析?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不必为一些失落和不幸而悲伤,我们不必为满天的凄风和苦雨而悲伤,人生经历中那些凄风和苦雨正是锤炼我们意志的过程,我们在这些经历中完成了我们的升华

闻鸡起舞故事概括30字?

《闻鸡起舞》简要内容概括

《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的故事。

闻鸡起舞的意思

闻鸡起舞原意是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闻鸡起舞》的启示

《闻鸡起舞》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刻苦努力,自己的梦想才有可能会实现。闻鸡起舞的意思是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祖逖年轻时为报效国家,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

东晋范阳遒县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韦编三绝闻鸡起舞含义故事概括?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很爱读书,把用熟牛皮条串连起竹简、木牍,翻断了很多。

闻鸡起舞:说的是古人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后来比喻勤奋读书学习。

临阵磨刀三分快的故事?

炎热的夏天,像一位多情的少女迈着轻盈的脚步多情地来了,带着一份飘逸,携着一缕清香。在这个炽热的季节里,我们将要迎来小学的升学考试。

灯光下,我依旧在苦战。墙上的挂钟忽然走得很急,秒针、分针、时针一个接一个匆匆地转着。我很疲倦,但我仍然强打起精神,捧起书本,努力地背着,希望再多记住一些临阵磨刀三分快呀﹗这时妈妈轻轻地向我走过来,将一杯热腾腾牛奶递过来,轻轻地撸起我额前的刘海,将我搂入怀中。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顿时,我忽然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

课间,教室也不再如从前那般吵闹,偶尔有人大声地说话,必然是为了一道题而争论不休。我的笔尖也飞快地在纸上滑动,一行行字迹仿佛在述说我内心的波澜。在好友的眼眸里,我看到了希望与鼓励,真诚与祝福。

上课了,老师在讲台上紧张的讲着课,生怕我们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一堂课四十分钟被安排得井然有序。然而,有的时候,他仍禁不住停下讲课,用微笑的目光看着我们,鼓励我们要多巩固所学知识,考试才能有把握。他站在前面,慷慨激昂地点燃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老师简短的话语中,我听出了拼搏,听出了期望。

清晨,我坐在窗前,回想起来自父母、好友老师的温馨话语,刹那间,我原本被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心一下子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我放下手中的书本,打开窗户,一股清冷的晨风拂过我的面颊,完全没有酷夏的炎热,空气格外清新,没有一点儿污浊,花儿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上学去啦——”我第一次快乐地呼喊着冲出门外。在上学的路上,在即将小学升学考试的道路上,在即将步入初中的路上,我会带着微笑出发。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体现花木兰阳刚之气的故事?

古时候,陕西延安府尚义村,有个名叫花木兰的姑娘,从小跟父亲花弧学得一身武艺。花弧常常称赞木兰很有男子气概。

一天,木兰正在机房织布,忽然地保匆匆赶来,交给木兰一件文书。木兰揭开一看,是紧急军帖。原来是突厥兵马入侵,边关吃紧,朝廷命令花弧入伍抗敌。木兰回到机房,想起父亲年老,弟弟年幼不能代征,自己又是个女子,心里十分愁闷。这时一个想法浮上心头:古代有许多女子上阵杀敌,我为什么不能!

木兰的姐姐木蕙见妹妹满脸忧愁,连声叹气,心里很是奇怪,忙进来探问情况。木兰把征兵的事告诉了她,木蕙也怔住了。姐妹商量了一会,还是没有主意,便来见父母。不料花弧一见军帖,认为保家卫国,义不容辞,打算马上出发。

花母觉得老伴身体衰老,不能远征;木蕙和木棣也争着上前劝阻。可是花弧情绪激昂,不顾年老力衰,定要为国效力。木兰想了好一会,忽然向父亲建议说: “爹爹年老,兄弟幼小愿意女扮男装,顶替木棣的名字,代父从军……”

一家人听了木兰的话都笑了起来。花弧和花母认为木兰的雄孝心是好的,只是女子怎能从军,又怎能上战场冲锋陷阵?这时候,地保又来催促。花弧见军情如此紧急,答应马上准备行装启程。木兰把地保送走,提出要跟父亲比武,若胜过她,就让老父出征;如果她胜,得让她代父从军。花弧向来不服老,被女儿一激就答应比武。

父女俩来到院中比剑,花弧剑法纯熟,木兰身手矫健,一来一往,真是难分高低。但是几个回合之后,花弧渐渐招架不住,木兰却越斗越勇。最后,花弧终于支持不住,撇下宝剑,躬着腰在那里直喘气。木兰见父亲这般衰弱,主意更加坚定。她一面搀扶着父亲,一面嚷道: “我胜了,爹爹不会再有什么话说了吧!”

花母左右为难,舍不得老伴去,也舍不得女儿去。木兰忙回过头来劝母亲说:“娘,你舍不得年轻力壮的孩儿,难道就舍得衰老的爹爹么?”花弧这时挺起腰来,抢着说: “孩儿!不用争了,还是让我整顿行装,为国效力去吧!”

木兰见爹娘都不依她,心里一急,举起宝剑来,竟要自刎。花弧急忙把宝剑夺下,答应了木兰。花母还有些迟疑不决,花弧却说: “她要女扮男装,就让她打扮一下再看吧。”木兰巴不得如此,急急回房收拾去了。木兰洗去脂粉,脱了罗裙,换上战袍,对着镜子照了又照,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

一家人都在堂前等木兰。一眨眼,只见一位少年武将,站在面前,气宇轩昂,是不是木兰改扮的,连爹娘都辨不出来了。木兰大步上前拜见双亲,这可露出了破绽。因为她的举止和步伐依旧不脱女子的姿态。花弧心想,这如何使得,在军队里不消多时,便会被入察觉的。花弧便教导木兰怎样行礼,以及军中的许多规矩。木兰一边学,一边牢牢记在心里。

花弧还不放心,叫木兰逐一演习了之后,这才哈哈大笑说:“儿啊,可以去了。”花母、木蕙、木棣听了都很高兴,忘却了刚才的忧闷。花弧亲自到街上给木兰置补了弓箭、马鞍。木兰拜别了父母姐弟,一家人簇拥着她,一直到村口。

双亲叮嘱木兰奋勇杀敌,早日还乡。木兰要父母保重身体,嘱咐姐姐弟弟好好侍奉爹娘。说着,她跨上马鞍,登程去了。木兰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奔赴前线。想到自己远离家门,再也听不到爹娘的呼唤,她心里有些伤悲;但想到能为国效力,又很高兴。

她渡过了黄河。这天,走到一棵大树下,正想下马休息,见有四位壮士。互通姓名,知道他们名叫刘忠、周明、孙建安、王福,也是应征的。四位壮士邀木兰结伴同行,木兰犹豫了一下,觉得拒绝反而不好,便答应了。路上,刘忠见路旁有个女子在地里剜莱,嘴里还唱着歌。他不由嘀咕说: “我们男子汉离别家乡,上战场拼命;妇女却躲在家园逍遥自在。”

木兰听了,微微一笑,说: “女子种地纺纱,同样辛苦。男子保家卫国,出征边关。而且自古以来,也有不少女英雄为国效力、上阵杀敌呢。”他们一路晓行夜宿,这天赶到了边关。驻扎在这里抵抗突厥入侵的是贺廷玉元帅。木兰等人报到后,一同进帐参见。贺元帅见木兰气宇轩昂,交谈中,觉得她对兵法也很精熟,于是命一部分新征的战士,归她率领。叫她加紧操练,然后配合各部,一举击退强敌。

每天操练,木兰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还经常把爱国的道理讲给他们听。没有多久,这支新军就成了边境上的劲旅。这天,贺元帅正在帐中研究敌情,忽报突厥王突利子前来挑战。贺元帅大怒,立刻上马,亲自出阵迎战。贺廷玉和突利子交锋起来,两人武艺相当,战了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

突利子且战且退,渐渐把贺廷玉诱到山谷里。贺廷玉追进深谷,不禁起了疑心,正要下令收兵,突然一声梆子响,四下埋伏的敌兵,像潮水般冲杀出来。贺廷玉知道中计,赶忙传令退兵,但是已经慢了一步,被敌兵重重包围住了。

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只见山坳里旌旗飞扬,隐隐约约看到旗上的“花”字。贺廷玉知道援军赶到,勇气大增,左冲右突,不让突厥兵逼近。木兰一马当先,杀进重围。突利子撇下贺廷玉,迎住木兰,没有几个回合,突利子就招架不住,撤围退却。

贺元帅忙传令收兵。木兰诧异地问道: “正好乘胜追杀,为何收兵?”贺元帅答道: “突利子善用兵,虽然败退,阵脚丝毫不乱,须防诡计。”正说着,前哨来报,说突利子忽然整顿队伍,像是要来回袭。贺元帅立刻下令,分兵埋伏在两边,又命木兰、刘忠等率部绕到敌后,来个首尾夹击。

突利子本想杀个回马枪,使贺廷玉措手不及。木料赶到这里,前后左右杀声震天动地,反而折了无数兵将,自己也险些被木兰擒住。贺元帅大获全胜,论功行赏,花木兰的功劳最大。从此贺元帅更器重木兰,凡事总要和她商量。

一天夜里,木兰带了刘忠、周明等将巡营。当时大雪初晴,严寒彻骨。木兰见山上守兵在那里值夜,便过去慰问。木兰等人走到一处险要地方,见四下没有守兵,不再看时,却见那守兵躲在一个山洞里烤火取暖。那守兵一见花将军,忙不迭地请罪求饶。木兰声色俱厉,斥责他擅离职守,吩咐中军将他押回大营,听候发落。

木兰率众再向前巡行,忽见月光之下,一群群宿鸟,向南叫噪惊飞。她好奇地看了一会,忽然想到,宿乌惊飞,一定是敌人在调动兵马的缘故,便急忙回营,下令兵将披甲备马,听候号令。木兰来见贺廷玉,作了禀报,并且要元帅早做准备。贺廷玉连连夸赞木兰,说她不但勇敢,而且十分机警。

木兰献计说: “突利子前来劫营,敌营定然空虚。请元帅准许末将带领一支人马夺取敌营,截断敌人的归路,大破敌兵。”贺元帅欣然听从,布置起来。半夜,突利子趁着月色,带了大队人马,悄悄地逼近了元帅的军营。

突利子正要指挥兵士冲杀,突然发现营帐中空荡荡的,并无一人一马。他情知上当,慌忙勒转马头,急急传令退兵。敌兵刚转过山顶,前面火光照耀,一彪军马拦住去路,贺元帅在马上大声喊道: “突利子,还不下马受死!”突利子气得浑身发抖,挺枪直取贺廷玉,两下战了三四十回合,贺廷玉故意让开一条路,让突利子冲了过去。突利子好不容易杀出重围,走到半路,方知大营早被花木兰袭占了。木兰正分兵截杀,打算一举歼灭敌人。

敌将进退无路,眼看木兰率众左砍右杀,忙弯弓搭箭,向她射去。木兰猛听一声弓弦响,知道敌人在放冷箭,连忙闪避,不料这支箭射中了她的左臂。木兰疼痛难忍,差点儿摔下马来。众将赶忙将她扶住,拔出箭头。

众将要护送木兰回营。木兰奋然说: “小小箭伤,算得什么!破敌立功,正在此时!”说着,抡枪直奔敌阵,继续追击。 突利子左冲右突,正好撞着木兰,他知道木兰的厉害,急忙拍马向前,挺枪就刺。木兰眼快,让过枪头,顺势捏住突利子的枪杆,使劲一拉,突利子被扯下马来。 ,

众兵将一拥上前,活擒了突利子。突厥兵见统帅被捉,纷纷投降。突厥的侵犯持续了十二年,这次彻底失败了。边境的威胁已经解除,人人欢欣鼓舞,庆贺胜利。贺元帅亲来探问木兰的箭伤,并贺她擒住了突厥王,建立奇功。他准备奏明朝廷,为木兰请功加官晋爵。

贺廷玉又向木兰吐露了自己的心事。他笑着说: “十二年来,和花将军出生入死,老夫十分钦佩。本帅有一女儿,愿意许配给将军……”木兰万没想到贺元帅会提出婚姻的事来,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她假装箭伤疼痛,敷衍不谈。

最后,木兰有了主意,对贺廷玉说: “末将出征十二年,望元帅准假回乡,一来将亲事告禀双亲;二来可调养箭伤。”贺廷玉觉得有理,就准许了。贺元帅走后,木兰松了一口气。心中又喜又悲,喜的是即将回到离别多年的故乡,悲的是要和军士分开。但想到许婚的事,不禁归心似箭。

木兰准备好行装要启程了。这天,贺元帅、刘忠、周明、王福等前来送行,一再叮嘱她伤愈早日回营。一年过去了。贺元帅班师回朝,朝廷嘉奖有功将帅,封木兰为尚书郎,要她赴京供职。贺元帅奉旨前往木兰的故乡。他满怀喜悦地带了刘忠、王福,又备了不少礼物,到延安府尚义村来。

贺元帅向花弧说明了来意。花弧一怔,心想:改扮从军的事算是过去了,难道再要女儿改扮做官不成?他嘴上支吾着,一时没了主意。贺廷玉接着谈起定亲的事,这使花弧更窘。他听木兰谈起过,却想不到贺元帅赶来当面提亲。花弧没法,只得叫儿子花木棣出来拜见贺元帅。

贺廷玉见一个青年出来,先是一喜,可是上下一打量,连连说“不像啊!老英雄,本帅要见的是在沙场上杀敌立功的花将军啊。”贺元帅急着要见木兰,花弧再也无法推托,只得亲自去叫木兰出来。木兰来到厅上,贺廷玉一看同事十几年的花将军竟是女子打扮,顿时手足无措,弄得连自己也糊涂起来了。

贺元帅责怪花弧不该开他的玩笑。木兰这时上前,把自己女扮男装、顶用兄弟名字、代父从军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贺元帅惊奇之后恍然大悟;刘忠也万万想不到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花将军是一个女子。贺元帅赞佩地说: “花将军真是一位巾帼英雄,令人钦敬!”

花弧领客人来到机房。贺元帅等看到木兰亲手织成的花布,更是赞不绝口。

贺廷玉回朝复命去了。从此,木兰留在家园,纺织种地、孝敬父母。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慷慨激昂其他应用组词笔顺笔画近义词反义词慷慨激昂成语接龙正接反接慨当以慷

参考资料:成语接龙查询:慷慨激昂成语接龙

成语词典最新查询成语

成语词典大全 网址链接:

中国是世界礼仪之邦,在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当中,我们的祖宗先辈,将许多礼仪文化代代传承了下来。这些礼仪文化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许多礼仪,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道”的文化。

祭祖,是体现对于祖先前辈尊敬的表现之一,而在所有祭祖的活动当中,扫墓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行为。可是扫墓、上坟,也有着一定的礼仪、规矩,甚至是规律。

祭奠的意思解释_祭奠的意思是什么意思_祭奠是什么意思

我们的先辈们,总结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将这些规矩、规律总结成了一句俗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口口相传,给予后人警示,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诸多俗语当中,有这么一句话,“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这句话可能许多人都曾听闻过,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却极少有人能够理解,并且知晓其中的道理者,更是少之又少。

扫墓不过三代

清明扫墓,是许多家庭都在遵循的一个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便会带上各种各样祭拜先祖的物品比如酒食、纸钱等,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

在扫墓的过程当中,家族后辈会对祖辈的坟墓进行修缮、清除杂草,之后摆好供品,对先祖进行祭拜。

扫墓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家中三代之内的祖辈进行祭拜,这也是最为常见的,另外一种,则是对家族的祖先进行祭拜。后者只会在大家族的祭拜仪式中才会出现。

扫墓活动,是孝道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样是缅怀祖辈的一种行为。只不过由于各个地区、民族文化的差异,许多地方扫墓的流程与礼仪有着些许的差别。

但是有一种观念,是大部分地区扫墓的共同点,那便是扫墓不过三代。这三代分别是儿女、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祭奠的意思解释_祭奠的意思是什么意思_祭奠是什么意思

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家族的繁衍与壮大,致使每一代人的发展方向都有所不同,常常出现一代人之间,生活的地区相差甚远的情况,久而久之,致使家中后辈对于三代以上的长辈,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也没有较强的亲切感与归属感,甚至连他们的墓地,也不知在何处,因此纵使想要祭拜,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实现。

而相较于三代以上的先辈,三代以内的祖辈,则相处的时间更长,关系也更为亲近,因此在祭拜时,频率也会更高,如此循环反复,也就造成了人们通常情况下,只能记住三代以内的祖辈坟墓,并且时常祭拜,而对三代以上的祖辈坟墓,不闻不问的现象。

其次,在部分地区,民间还流传着祭拜三代以上的祖辈,会对祭拜者产生不好影响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祭拜习俗罢了。

祭奠是什么意思_祭奠的意思是什么意思_祭奠的意思解释

最后,在一些说法当中,祖辈先灵,只能接受到三代之内的祭拜,也只能“保佑”三代以内的后人,超出三代之外,祖辈将没有能力护佑,也接受不到祭拜,所以古人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古人所说的“扫墓不过三代”,是对人们扫墓规律的一种总结。

上坟不过未时

说完了“扫墓不过三代”,我们再来看看“上坟不过未时”。在古代人们采用的是十二时辰计时法,而古人所说的未时,对应的便是我们如今的13时——15时这个时间段。那么为什么超过这个时间段,就不能上坟了呢?

首先,在古人的认知当中,阴、阳的观念极重,生者为阳、逝者为阴,光为阳、暗为阴。每日的阳气从丑时开始逐步攀升,在午时的时候,达到了一天阳气最为浓郁的时候,而从未时开始,阳气随着时间逐渐衰落,阴气随之上升,在子时达到一天阴气最为浓郁的时间段。

祭奠的意思解释_祭奠的意思是什么意思_祭奠是什么意思

因此古人觉得,上坟的最佳时间,应该是辰时到午时的这段阳气比较充裕的时间,过了午时之后,就不宜再进行上坟,不然可能会由于阳气衰弱,而受到阴气的侵蚀,会对后辈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这种理由听上去有些荒谬,但是如果用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却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众所周知,每天的凌晨是温度最低的时间,而从早上五点左右开始,气温会逐渐上升,到中午左右,气温会达到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从一点左右开始,气温又会逐步下降,到凌晨时,气温会达到一天的最低值。

而大多数坟墓的所在地,都有远离人烟的荒郊野岭,那里的温度变化,通常更加地明显。如果人们在下午,或者晚间的时候去上坟,很容易着凉,因此引发身体的不适。

祭奠的意思是什么意思_祭奠是什么意思_祭奠的意思解释

同时,也是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如果不赶在日落之前回家,那么在天黑之后,还会有迷路的可能,尤其是坟墓建在山林之中的,更加不利于祭拜者返程。

如果从这两种角度去看的话,古人所说的“上坟不过未时”,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孝道的践行

扫墓、上坟,无论是什么形式,从根本来讲,都是人们基于孝道理念的,一种行为。所谓“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虽然每个人祭奠祖先的形式可能有所差别,甚至祭拜祖先的频率、祭品等,都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扫墓次数较少,或者祭品准备不足的人,就并不孝顺。扫墓是缅怀祖先,对祖辈表达敬意的一种手段,只要心存敬意,纵使很少有机会扫墓,那也是孝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许多例如烧制祭拜等会影响环境的祭拜形式,被逐步取替,更加文明、方便的祭拜形式,也脱颖而出。

祭奠的意思解释_祭奠是什么意思_祭奠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时至今日,“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的俗语看似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下社会,但是时刻铭记祖先前辈,时刻缅怀已故亲人的孝道理念,却永远不会过时。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页面底部评论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0)
投稿专栏的头像投稿专栏官方
上一篇 2024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