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习俗,上海风俗

前面偶然看到一条别人的视频留言,有感而发,于是不假思索地回复了那位朋友几句。后来想想这朋友的观点其实还是蛮有代表性的,就来这里多说几句。

上海的本地海派文化实际上是融入了太多因素在内的。解放前,到上海闯荡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他们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年轻、贫穷但大都各怀技艺且目标明确,要在这片听说是洋人做主的地盘上闯出一片天、扎下一个根。年轻不信邪和勇敢勤劳的天性在十里洋场遍地开花,才有了后来革命年代上海的工人阶级;同时,由于旧社会里国民党官僚和西方殖民文化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交错影响,导致大部分初到上海的底层老百姓受尽压迫生活艰难,也因此逐步形成了世俗化的上海滩市井文化-即很多人眼里的上海人精明小气的标签。

上海之所以被自诩为海纳百川,原因就在于自上海开埠百多年来,不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几乎没有真正拒绝过外来人员进入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生存和发展,它的文化和历史高度融合、戚戚相关。尤其是语言文化,沪语集宁波话,苏州话,浦东本地话和个别洋泾浜音译英语于一身,不单具有吴语地区的基本特色-软糯,又加入了对抗压迫和顽强生存所需要的硬气;既吸收了一些西方文明的精华,又保留了中华文明接地气的一面。我想,这可能也是上海一直让人感觉跟中国的其他城市不太一样的原因之一吧。

篇幅有限,很多东西可能说不完整,最后还是想聊聊图片里那位朋友的留言,很有意思!我是一个7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中年人,跑过全国很多地方,的确如他所说,很多地方都有对年轻男性朋友的专有美好称谓,其实上海也有,那就是上海人熟知的一声“庞友,朋友”!仔细想来,上海人极少随便用“小赤佬”,“小居头,小鬼头”,“乡下宁”这些称谓去歧视外地来的年轻人,反而基本是在家里调侃和教训自家孩子和后辈时用到,言语中不乏恨铁不成钢的无奈。理解了这一层本地文化含义,就容易理解小赤佬和乡下人这种说法,其实是老一辈上海人传承下来的对刚刚进入大上海闯荡、比较穷困且又不太适应城市规矩的年轻人的一种旧识和市井文化,略含先来者的傲慢与偏见。好在这样的称谓早已经不怎么被新一代上海人用在社交场合,而大部分老百姓只是拿来做调侃和教育之用而已。

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地方语言习俗,有些看似低俗的话语并不一定含有恶意,只是需要大家多去了解其背景、多加包涵。至于真正的那些糟粕,我觉得大部分都会被人民群众慢慢舍弃,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上海的风俗_上海习俗_上海风俗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页面底部评论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0)
投稿专栏的头像投稿专栏官方
上一篇 2024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