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为何不救郭昕

千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强大的唐朝如何失去了西域?

1、公元791年北庭都护府被吐蕃人攻陷,标志着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西域与内地联系遂被隔绝。北庭都护府孤悬塞外,坚持了三十五年之久。

2、于是曾经身强力壮的士兵与将军只能在远离故土的地方一年年老去,等到808年最后的据点龟兹被攻破时,城中将士已经满头白发,最后全数殉国而死。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可以去看看《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这个短片。

3、安西陷落后,大唐在西域的势力至此全部退出。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原王朝再也没有踏足西域一步。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这群白发苍苍的唐军,是大唐帝国最后的荣耀。

4、“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的意思是:一孤城距离万里之遥,城中士兵已经白头。

5、出自《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这首诗。原文是: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生是汉家人,死亦大唐兵。

6、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生是汉家人,死亦大唐魂。西域与大唐隔绝已经四十余年,四十余年的坚守,当初守城的少年,早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变的是守护大唐的信念。万里西域仅剩龟兹一城还飘扬着大唐的旗帜。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兴大将,为何两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总之,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样是盛唐培养出来的优秀将领,但思维方式和思想格局的差别,决定了二人的不同结局。郭子仪未必不担心自己的安危,但郭子仪比李光弼看得更加透彻,思维更有深度,这才得到了千古传颂的完美结局。

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子仪极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却是政坛低能儿。郭子仪对皇上惟命是从,忠心耿耿。

两人同时为将,资历是郭子仪老,前期发展是李光弼好,可到最后,两人的人生结局竟然天差地别,令人感慨。人物出场时,郭子仪地位在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是郭的手下,二人配合默契,初步扭转了唐军不利的战局。

郭子仪执掌兵权直至85岁逝世,唐德宗尊称他为尚父,而李光弼却在平定安史之乱不久后便离世。

但李光弼却不愿意放过稍纵即逝的战机,他派游骑远远跟随退去的叛军,当叛军在野外埋锅造饭时,唐军千余轻骑突然袭击,阵斩五千余级,叛军大挫。

郭子仪、李光弼俱为唐朝中兴名将,若论战功、军事造诣,李光弼可能要更出色一些,史家公认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若论统御部下、为人处世,则郭子仪更胜一筹。

郭子仪为何不救郭昕

大唐郭昕:一人守龟兹,白发射天狼

1、龟兹,唯一还飘扬着大唐的旗帜的西域孤城。旗帜下,白发苍苍的老兵,破裂成条铠早,缺口连连的横刀。白发苍苍的郭昕将军,振臂一呼,慨然拔剑,面黄肌瘦的士兵们同仇敌忾,斩杀一个又一个敌人。

2、此时距离当初独自镇守西域的郭昕而言,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间,唐朝朝廷从来没有对他们提供过任何的帮助,也从来没有派过一个士兵前来,期间都是郭昕军队独自坚守岗位。

3、雷霆已裂虎罴胆,智略更定家国安。夜寒雪映天山月,起思身入玉门关。《郭昕守龟兹》大唐郭昕率将士驻西域,守龟兹,40余年,与中原隔断音书,黑发变白头,犹铸建中通宝,不忘大唐。纷纷胡马度天山,孤城遥看玉门关。

4、经过内忧外患的折腾,大唐已经不是以前的大唐了,可郭大爷依旧是那个郭大爷。代宗立马同意郭子仪的主张,在国家危难之际接过这个任务的,正是郭子仪的亲侄子,郭昕。

5、这是一个漫天风雪的冬日,吐蕃对早已弹尽粮绝,孤守在龟兹的军堡上的安西最后一支残兵,发动了最后的总攻,而他们的对手俱是步履蹒跚的白发人。

6、但是到了唐宪宗期间,安西最终失去了声音,关于它具体陷落的时间,史学家并不得而知,但是历史却记住了郭昕和这群唐军,他被国家遗忘,连改朝换代也不知情,率白发孤军坚守边关40余年,不由得让人敬佩。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页面底部评论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0)
投稿专栏的头像投稿专栏官方
上一篇 2024年5月5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